沉默(劇透注意)

跟朋友去看了電影《沉默》。進場前大概知道日本的島原之亂,以及後續的教難。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開始禁教後,一位德高望重的耶穌會士,在日本叛教的事件,引起了兩位耶穌會神父的關注,他們決意到日本的九州,尋找恩師的音訊。

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當然兩位神父不會是為了掃貨浸溫泉睇熊本熊。事實是因為那時還是鎖國時期,Rodrigues神父需要在漁民的協助下才能偷渡到日本。在漁村,他們遇到了虔誠的教友,甚至他們餓極吃東西時,看見教友先祈禱,才意識到自己忘了祈禱。當神父到其它村落探望村民教友時,村民不停要求聖物(神父用草織成十字架),甚至連自己的唸珠也拿來與教友分享。想到早期教會,為了逃避羅馬帝國的迫害,教友也曾以餅魚作為宗教的象徵(五餅二魚)。以十字架作為一個象徵物,可以理解,但人會否過份倚賴這些物質去說明自己的信仰?(想起陳德雄神父說的「搵主教拆聖堂」的故事,不少教友會將已損壞的聖物交予神父處理,甚至有幼稚園在拆除耶穌像時,工友覺得「唔老黎」的情況)

電影不乏描述踏み絵(踏繪,將刻有聖像的銅板放在地下供人踐踏,以表明自己並非教徒)的情節,以前在日劇《大奧》中看過類似情節,事實是在長崎的大浦天主堂,也曾見過類似的展品(那時日語還不很好,看見展品時還以為是類似地磚的裝飾)。今時今日,我們都在講信仰自由,自己上宗教課時,那些在教壇上的大哥常常會說「141」(基本法第一四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不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不干預宗教組織的內部事務,不限制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沒有抵觸的宗教活動)。「信教」是一件比呼吸還自然的事。不過那時的教難,並不是一件開玩笑的事。那些大老會說踏板不是什麼事,只是象徵式踩一下就可,不過不踩的話隨時會有殺生之禍。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珍惜這個自由的空間,堅強自己的信仰,還是把那些曾經被故人認為是不可背棄,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救恩,當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電影末段,Rodrigues神父終於與恩師,已改名澤野忠庵的Ferreira神父,老神父問Rodrigues神父,說到那些犧牲的教友是為Rodrigues神父而死,是否值得。作為一位宗倫科的老師,我固然可以用「義務論」去解釋這些人的犧牲是加害者的問題而不是Rodrigues神父的問題(我常以女友去金鐘站放火的故事來帶領學生反思,不幸的,上次講完這故事,就發生了尖沙咀站的縱火案),不過平心而論,當自己身處其中,又會否如斯冷靜,想到這種道理?

電影中的兩個日本人也是一條很有意思的「線」,先說那個表情和藹,氣定神閒的井上筑後守,禁教令的忠實執行者,我當然明白那是為應對島原之亂的政治決定。不過諷刺的是,井上本來也是一個基督徒,亦也許如此,他才會想到叫教友「輕腳踩下就算」的交差手法。畢竟因禁教殺人,以當時的規模,相信對九州地區的生產力,做成不少的壞影響。與他相反的小漁夫金次郎,看著不願叛教的家人被燒死,流落澳門,跟著兩個神父回日本。不過一次又一次的出賣Rodrigues神父,又把「踏繪」當成例行公事處之泰然,之後一次又一次的告解求寬恕。如Rodrigues神父所說,覺得他是一個「甚至不能(配)稱為魔鬼」的罪惡。不過金次郎最後卻在作為已叛教的Rodrigues神父的家僕,進行一次踏繪後,被授出身上的聖像而被捕。中國人常說「仗義每多屠狗輩」,我倒想起了富貴少年的故事,也許是得到太多,才不願放棄。故事中的金次郎,孑然一身追隨上主,縱然是個貪生怕死之徒,最後還是選擇了殉道。不禁問問自己,有沒有這種勇氣。

也許人是軟弱的,但求主,叫我不要遇見試探。亞孟。

不親子活動

我想好多同工可能都有同一個想法:教家長比教學生難。

上星期某天,在學校附近的餐廳買午膳外賣。本來,平凡的中午平凡的便當,風和日麗得正常不過。偏偏原來附近的某NGO 會所正在舉行音樂比賽,這餐廳有幾組親子正在用餐。

邊等邊滑手機的我,突然聽到某桌的家長正在對自己二三年級的女兒「爆seed」。內容大致如下:
1. 琴係你自己話要學而家嚟比賽就講晦氣說話,早知一早就唔好學。
2. 阿媽擺左幾多心機落你地兩姊妹度(傳說中的細妹不在現場)。
3. 阿媽今日要返工都特登請假,點解你唔諗下阿媽幾辛苦。
4. 阿媽日日返工都好大壓力,大壓力係唔係唔駛做,有壓力就唔做不如我以後唔理你地兩姊妹,你地想點就點。

短短十分鐘,阿媽語氣漸漸加重,聲量漸漸加大。最後整間餐應的目光均集中在這對母女身上。

聽罷阿媽的吐糟,倒想起了內田樹先生的《下流志向》,說起一家人回家鬥慘鬥放負能量才能彰顯自己對家庭有貢獻的章節。阿媽的壓力真的好大,我感受到,但我感受到,只因為我是個大人。阿女才八九歲,你想她如何感受你作為一個大人,又要俾老細鬧又要俾同事睇唔起又要俾其他家長拎個女來比較又要俾奶奶嘈晚黑仲要俾老公責,有幾辛酸,有幾悲慘?

就媽媽爆seed 的內容,既想起了讀教院時所學的 “I-message”, 也想起了那年在中大讀輔導,陳廷三博士講過:諗清楚,個仔成績唔好,你覺得唔開心,唔開心係你既問題,定係你個仔既問題?開口鬧佢之前,分清楚個感受屬於邊個。

常說孩子需要快樂童年,可惜的是,就算不用考TSA, 小三的孩子,大概亦不見得會有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