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

「一代不如一代」「八十後乜乜物物」這類說話,我們常常掛在咀邊,朋友卻對這些話嗤之以鼻,說是對年青人的精神迫害。

其實我們年少時也應該聽過類似的批評:「年青人」這個詞語,既反叛又無知,社會上好多調查都是為發掘年青人的問題而做,也當然,政府、機構團體,也用了不少資源,去協助他們成長。說實話,我們的上一代又如何?如果那麼聽教聽話,哪會有「香港節」、「新潮舞會」等事兒?

先不說早前學生說我板書秀麗,我頓時想起我那入木三分的文學老師。今天跟學生去吃韓燒作午膳,同學倒有禮貌,等所有人到齊才開始。不過旁邊的同學卻不懂分辨豬牛肉,也不知怎樣叫做煮熟,「阿sir 食得未?」之聲始起彼落。另一邊廂,已在半工讀的同學卻完全無問題,也難怪,早當家的孩子,很多是從事飲食業的。

起初,心裏也在暗生怨念,想想為何人到中三也不懂「韓燒」,甚至嫌麻煩索性吃熟食。不過撫心自問,自己廿幾歲人的時候跟朋友吃火鍋,也一樣常常問著邊件食得邊件未得。

原來有很多時候,成熟,是迫出來的。不過如果要我迫我的學生,恕我無能為力好了。我還想讓他們好好過日子。也正如我每天上他們的課,其實也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得到。

早前電影《香港仔》的文宣,有一句這樣寫:「一城自有一城愁」,依我看,還可以加一句「一代自有一代憂」。我那代開始有獨生子女不諳社交的問題,下一代又有合約長工的問題,到他們這一代,或者也有網絡成癮的問題。留給他們,用他們的智慧,用最適合他們的方法來解決吧。

尾程優待

香港土生土長的70後,對於這個名稱應該記憶猶新。

1997年,今日每人手上均有(最少)一張的八達通還未面世之前,在每個常坐鐵路的香港人的錢包內,都會(最少)擁有一張「通用儲值票」。我在那年也因為成為某專上學院的學生,買了人生的第一張。

「通用」的意思是,當時的地鐵和九廣鐵路,以及部分的巴士線,均可使用這種儲值票。猶記得最後期的面額分為小童$20, 學生$30, $50, 成人$100, 200。與今日的八達通不同,今日的八達通幾乎已經成為身份證以外另一張獨一無二的必需品(特別是申請個人身份八達通,既要以信用卡自動增值,又會用作居住屋苑門禁的識別卡)。不過那些年,我認識的朋友,都會最少同時擁有2張或以上的儲值票。

那個年頭的儲值票,有一個叫做「尾程優待」的項目。

所謂的尾程優待,是指當你使用的儲值車票餘額不足以繳付當程車資的話,因為車票可收回再用的關係,當出閘時便會扣起車票,但乘客無需補付差額即可出閘。簡單而言,當你手持一張餘額為$0.1 的通用儲值票時,絕對可以因為乘坐$9.0 的車程而大慳$8.9, 不要忘記那個年頭,一程大埔區內冷氣線都已經需要$4.3,慳回的錢已足夠坐一個來回的巴士。

於是,在那些用來查閱通用儲值票餘額的查票機前面,總會見到有些人拿著兩三張儲值票,在計算自己應該用哪一張來乘坐這一程車,以便車票能以最低餘額「完成賽程」。也側聞過,某女星曾在電台節目訪問中,提及自己覺得這些人「很cheap」,自此,某位女神級的女同學便很不喜歡這位女星。

不過自從八達通出現之後,因為有按金抵銷負值,乘客又可以增值,故此,這種「尾程優待」,便在一片爭議聲中降下惟幕。

一張「港鐵都會票」讓我想起了這個議題。

近日在網上常常看到有網友在facebook 留言說都會票如何不便,又建議「不如將優惠tag 進八達通,讓系統自己選擇在10元以上的車程時扣減」。沒錯偷懶的科技進步的原動力,不過話說回來,優惠是別人給的(雖然有人認為那是打劫自己錢包得來的),銀兩是自己慳的。怎麼連走到入閘前的告示板,看看自己想坐的車程多少錢都要懶?

我從來不是在鐵路沿線居住或上學,從未試過拿著幾張車票像玩「潛烏龜」般的選來選去。不過,不知有這些「集體回憶」的朋友們,今日看著這些新生代(又或者已合併了的「港鐵」公司)又有否今夕何夕之感?

What a Bagel

網民熱話:嫌港男不懂Bagel 女博客被圍攻

常言道: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

我做的工作是一份對人為主的工作,大部分我對的人只有一兩個人種,但我發覺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著他的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學業成績、宗教信仰以至人際關係,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這個Bagel 原來是常識,我覺得不好笑,因為我真的,卅幾四十歲人,也不知道什麼是Bagel. 為我的生活圈子而言,我只知我愛喝Earl Grey, English Breakfast, 間中會喝鐵觀音。包來說,我懂得分潛艇和三文治,夠未?

你會否知道地鐵阻到什麼程度才叫「顯著受阻」?又是否清楚各個熱帶氣旋的含義?會否把「黑雨」和「黑球」撈亂?甚至最簡單,給你一副地圖,不要問我路,行嗎?對我來說,以上的也是生活常識。

我深信戀愛的關係是互補的,從來只有汲收對方長處,體諒對方短處,戀愛的關係才會成長。故事女主角不知從男主角身上學到什麼?

如果是我,我學會不要數落跟自己約會的人,免得影得自己沒眼光、遇人不淑。

二十五年

年前看過練乙錚先生的文章,說當有一日,人們在六四晚會中轉身就走,說「關我咩事」時,才是北京政府最需要擔心的事。

這一天,似乎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