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程優待

香港土生土長的70後,對於這個名稱應該記憶猶新。

1997年,今日每人手上均有(最少)一張的八達通還未面世之前,在每個常坐鐵路的香港人的錢包內,都會(最少)擁有一張「通用儲值票」。我在那年也因為成為某專上學院的學生,買了人生的第一張。

「通用」的意思是,當時的地鐵和九廣鐵路,以及部分的巴士線,均可使用這種儲值票。猶記得最後期的面額分為小童$20, 學生$30, $50, 成人$100, 200。與今日的八達通不同,今日的八達通幾乎已經成為身份證以外另一張獨一無二的必需品(特別是申請個人身份八達通,既要以信用卡自動增值,又會用作居住屋苑門禁的識別卡)。不過那些年,我認識的朋友,都會最少同時擁有2張或以上的儲值票。

那個年頭的儲值票,有一個叫做「尾程優待」的項目。

所謂的尾程優待,是指當你使用的儲值車票餘額不足以繳付當程車資的話,因為車票可收回再用的關係,當出閘時便會扣起車票,但乘客無需補付差額即可出閘。簡單而言,當你手持一張餘額為$0.1 的通用儲值票時,絕對可以因為乘坐$9.0 的車程而大慳$8.9, 不要忘記那個年頭,一程大埔區內冷氣線都已經需要$4.3,慳回的錢已足夠坐一個來回的巴士。

於是,在那些用來查閱通用儲值票餘額的查票機前面,總會見到有些人拿著兩三張儲值票,在計算自己應該用哪一張來乘坐這一程車,以便車票能以最低餘額「完成賽程」。也側聞過,某女星曾在電台節目訪問中,提及自己覺得這些人「很cheap」,自此,某位女神級的女同學便很不喜歡這位女星。

不過自從八達通出現之後,因為有按金抵銷負值,乘客又可以增值,故此,這種「尾程優待」,便在一片爭議聲中降下惟幕。

一張「港鐵都會票」讓我想起了這個議題。

近日在網上常常看到有網友在facebook 留言說都會票如何不便,又建議「不如將優惠tag 進八達通,讓系統自己選擇在10元以上的車程時扣減」。沒錯偷懶的科技進步的原動力,不過話說回來,優惠是別人給的(雖然有人認為那是打劫自己錢包得來的),銀兩是自己慳的。怎麼連走到入閘前的告示板,看看自己想坐的車程多少錢都要懶?

我從來不是在鐵路沿線居住或上學,從未試過拿著幾張車票像玩「潛烏龜」般的選來選去。不過,不知有這些「集體回憶」的朋友們,今日看著這些新生代(又或者已合併了的「港鐵」公司)又有否今夕何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