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上的字,懂得讀嗎?

今天有同事在早會上說起「辛亥革命」,同事說起「革命」一詞乃係外來詞,源自日本。本來來自日本的外來詞並不罕見,電話、會計,短語如「~一族」、「人氣」乃至近來香港樓盤熱衷的「駅」(日文漢字,正式漢字為「驛」)都是來自日文的,香港人如你如我,使用這些詞彙就如呼吸一樣自然。

同事再說「命」之含義,倒讓小弟茅塞頓開,命者,天命也,君權神授,推翻政權,當然是逆天而行,故謂「革命」。再來,同事言「國家」也是來自日本的詞語。

如果以上言論出自小弟之口,大家頂多覺得小弟有當漢奸之潛質,哈日哈上腦學了泡菜國的口吻,然後跟我講句:「笑什麼?畜生!你也是中國人。」

不過同事是一位德高望重,公認對中國文化素有研究,被稱為「活百科」的中史教師,看官如你,還有什麼好講?

大家如果仍記得「豁然開朗」、「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出處,應該記得陶潛的「桃花源記」。標題一個「詣」字就是來自文中「詣太守」一句。「詣」,音「藝」,拜訪之意。

中三的學生,眼巴巴看著小弟,說未見過。我以小弟的日本火車知識,跟他們講,這隻字在日文內給保留了:每年1月1日開去神社讓人們新年去拜拜的火車,車頭都會有一個寫著「初詣」的板。初詣正是指新年去拜神。

立刻有學生講:「哦!唔怪得咁熟啦!我睇漫畫睇過!D女仔著晒和服拎住支箭o架嘛!」

先不說文首的「電話」「會計」,有好多中文字,它們的意思已經在中文內消失了,倒是殘留在日文內。例如「標識」(現代中文寫成「標誌」)、「要請」(現代中文寫成「邀請」)、「瞭解」(現代中文寫成「了解」)。甚至「君」(日文中的第二人稱,相當於現代中文的「你」),這些字在文言文中出現,學生可以說一竅不通,我在課室搬一堆日文出來,同學卻說原來見過,仲好面善。

要從別國文化中找回自家文化的殘留影象,可悲嗎?

說殘體字傷害中華文化的朋友,你們又有什麼見解呢?

我在轉堂時跟這位中史老師說起,在課室內出現以上情境,我覺得很感慨,他笑而不語。我想,我們兩個心中,都突然閃起了「任重道遠」四隻字。

前世殺o左人,今世教中文。各位殺人犯,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