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7S 新加坡博物館之旅 Day 2

DAY 2 舊武吉知馬火車站 民防文物館 新加坡博物館 加冷機場

早上沒有在酒店吃早餐,到了附近的芳林(Hong Lim)巴剎與熟食中心,最初在地圖見到”Hong Lim”, 很想當然的以為是「康廉」的譯音,最後在那邊的中文地名標看見「芳林」二字,才意識到是福建/潮汕話的譯音。話說回來,新加坡的地方名也真是千奇百趣,既有福建話地名 (Choa Chu Kang, 蔡厝港;厝音「措」,福建話當「屋」、住宅用),也有馬來文 (Bukit Timah, 武吉知馬,馬來話「錫山」之意)和印度話(Dhoby Ghaut, 多美歌,印度話「洗衣梯階」之意),新發展區又會用華語如後港(Hougang),當然亦有英文為主的地名如紐頓 (Newton)。

友人曾建議買3日任用的遊客車票,但在牛車水見到了售票處排隊人龍,結果還是乖乖把EZ link 增值了事。10:30 坐961號線巴士前往武吉知馬,順利找到了火車站的站跡。這裏曾是馬來亞鐵路的其中一個車站,即使經歷1960年代新馬分家,這條鐵路與其周邊25米範圍,仍是屬於馬來西亞鐵路擁有。直到2011年,新加坡段縮短至邊境附近的兀蘭(Woodland),這段廢止的鐵路地段由新加坡政府及馬來亞鐵路共同出資的公司擁有及發展。現時仍有部分路段,在拆掉路軌後作為綠色走廊開放與公眾使用。而兩個火車站,則加以圍封準備保育。今日探訪的武吉知馬車站,便是這條鐵路的中途站。在車站閒逛時,也見到有居民在跑步、溜狗。

利用廢線鐵橋走到對面馬路,看過Google map,要坐154號巴士回市區,卻上錯了157,結果去了大巴窯(Toa Payoh, 福建話「大沼澤」之意)。沿途經過高爾夫球會,也是日治時期「昭南神社」的跡地,不過自己一人,不敢入去探險了。直接坐到總站。

大巴窯總站是個巴士地鐵的交匯站,巴士總站的設計與香港很不同,卻跟日本的長途巴士站很相似,室內候車,上車處不像香港呈車坑狀,而是當巴士要開出時,從停泊點開到上車點。候車區內冷氣開放,十分舒服。而大巴窯本身也可算是組屋發源地,新加坡政府的房屋發展委員會在1960年代,於此興建首批組屋,亦即資助形式的公共房屋。

轉地鐵回到City Hall 參觀民防文物館,這座愛德華風格建築,與香港的上環街市很相似,它的前身是新加坡的中央消防局,直到現在,部分仍留給新加坡民防部隊作消防辦公室使用。在文物館內,見到很多與香港很相似的消防設備,也知道了原來當年新加坡也發生過類似石峽尾大火的木屋區火災(詳見維基百科「河水山大火」條目,只有英文),這些經歷跟香港實在相似。

之後到訪土生華人博物館 (peranakan museum),一看峇峇娘惹的世界。展館鉅細無遺介紹了土生華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婚嫁事宜的展出,讓我知道他們的婚禮居然長達12日。展館也有展出土生華人使用的棺木,以及示範喪禮期間,如何在家中的鏡上以白膠條打交叉以示孝思。

14:30 在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李嘉誠圖書館地下午膳,之後參觀對面馬路的新加坡博物館。當中有新加坡700年展,詳細介紹新加坡歷史,絕對是個合我口味的景點,看了1個小時,讓我對新加坡由遠古到殖民地時期,日治時期到獨立的歷史有了深入的認識。2樓正在進行故李光耀元總理的個人展,除了學生之外,也見到大量市民來訪,當中不少是坐著輪椅,扶著拐杖的老人,可見國民對這位在國外毀譽參半的領導人的熱愛。

16:30 不想回酒店,結果坐16號巴士,到加冷機場去。該機場於1930年代興建,太平洋戰爭時期,新加坡多個機場中,只有這個因為處於日軍炮火射程之外繼續運作。作為民用機場,直至1955年才被巴耶利峇機場取代(後者在1981年樟宜機場落成後,改作空軍基地使用,後述),這個曾被稱為「大英帝國最好的機場」,現在仍留有當時的客運大樓。我這個旅程作為一個舊建築為主的旅行,當然不會錯過這建物。只是因為已經圍封,結果只能遠距離欣賞這幢建築。

走馬看花之後,試乘東北線終站榜鵝地區的輕軌。有關系統為日本三菱的Crystal Mover 系統,與即將落成的澳門輕軌為同系統,採用無人駕駛模式運作,但由於包含東西兩支線,順時針與逆時針共計4個方向的列車,所以在2個月台各有2個方向的發車,上車前務必要留意月台上的指示燈。頗感不便。

回到Clarke Quay, 走到車站上蓋的The Central 晚膳,今晚吃叻沙,傳統的新加坡湯粉,味道不錯。之後再到超級市場購買物資。


武吉知馬車站站舍,已圍封。


民防文物館


土生華人博物館


加冷機場客運樓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