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hr 的迷思

最近鬧得沸沸騰騰的最低工資調整,聽新聞聽到,實在哭笑不得。

先是「廿蚊張」再次挑戰本港市民的極限,繼續說世界難撈,請大家放過商家。

再有某工會領袖出來大聲疾呼,加7%(即是2蚊)是「追不到通漲」(咦?香港通漲過7% 了?!),連買個飯盒都未夠。

我在某新界屋村商場買過一個飯盒,連湯連飲品是$36,如果時薪$30 好似真的不夠。但行過兩個舖位,去街市買盒飯,其實只是廿多元而已。

從小到大都給教訓「睇餸食飯」,大家可以說我不知民間疾苦,但餐餐返屋企食的日子我也試過,食14蚊飯盒的日子我又試過。如果真的要搵30蚊一個鐘,你還會日日去食36蚊的餐嗎?

記得剛搞最低工資時,有人出過一篇「廿蚊張不代表我,積工文請你收皮」的文章,指出20蚊時薪固然可恥,可是從舖頭仔的角度,的確不是每個員工都值廿八蚊個鐘。當然,人人廿八蚊時,物價上漲是必然的事。美國佬唔生性,繼續印銀紙,內外夾攻,物價想不升也難。

當看更洗碗都月薪一萬的時候,難怪TA越來越難請。的確,職業無分貴賤,但對比清潔工人的28蚊時薪,一個大學畢業的同學仔,做個TA才八九千一個月,難怪會問:讀咁多書做乜?

恐怕澳門教師那個被學生大罵「我出去做荷官都高人工過你」,快要變成香港版:「我出去洗碗都高人工過你了」。

知識型經濟遇著文憑大貶值,真可笑。